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文化故事 > 历史事件 > 焚书坑儒

焚书坑儒

(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)
更新于:2024-04-21 23:25:21

焚书坑儒(汉语拼音:Fenshu Kenɡru;英语:Burning of Books and Burying of Scholars),中国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。

战国时期,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,学术界呈现学派林立、百家争鸣的新气象。

战国末年,国家由分裂归于统一;与此相适应,思想文化也出现力求兼收并蓄,容各家学说于一体的趋势。

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运用国家权力,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治政策。

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。

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后,一些儒生和游士引证《诗》、《书》和百家语,比附古代史事,褒贬时政。

始皇帝三十四年(前213),博士淳于越建议分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,所依据的理由即为“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,非所闻也”。

丞相李斯认为,分封不利于国家统一,而儒生师古非今,更会惑乱黔首,为此提出“焚书”的建议,当即得到秦始皇的认可,下令实施。

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: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,二是百姓私藏的《诗》、《书》和百家语。

秦国的史书、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、卜筮、种树等技艺之书,则不在此列。

所禁书籍都必须在30天之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。

为此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法律,如偶语《诗》、《书》者弃市,以古非今者族,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,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等。

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。

由于六国史记被焚,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。

焚书的次年,又发生了坑儒事件。

从性质上来说,坑儒是焚书的继续,但起因有所不同。

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,热衷于指派方士寻觅仙药。

方士侯生、卢生等人因此很受宠幸。

后来,侯生、卢生无法继续行骗,便以始皇帝贪于权势、无法求仙药为由,相约逃亡。

秦始皇闻讯大怒,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,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。

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,最后都被活埋于咸阳。

这一事件发生后,连始皇帝的长子扶苏都觉得过于残暴。

他对秦始皇说,天下初定,百姓尚不得安宁,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骚动。

秦始皇听了,反而把扶苏贬逐到上郡去监督蒙恬军。

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。

焚书坑儒是秦政暴虐的集中体现,加速了秦朝的灭亡。

本文标签:焚书坑儒

上一篇:赤壁之战

下一篇:合纵连横

版权声明:

本文关于历史事件《焚书坑儒》的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456gushi.com/lswenhua/67871.html

焚书坑儒资料

焚书坑儒图像

历史事件角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