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人物故事 > 风云人物 > 沃尔夫冈·泡利

沃尔夫冈·泡利

(奥地利物理学家)
最后更新于:2024-04-21 23:25:21

沃尔夫冈·泡利简介

沃尔夫冈·泡利

沃尔夫冈·泡利(Wolfgang Ernst Pauli ;1900~1958),奥地利物理学家。

生于维也纳,卒于苏黎世。

1918年入慕尼黑大学,师从A.J.W.索末菲,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。

同年在格丁根大学任教,结识N.玻尔,又转入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。

1923~1928年任汉堡大学讲师,1928年起一直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讲座教授。

1935年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赴美国,1940~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理论物理学讲座教授,1946年重返苏黎世理工学院。

1921年,由索末菲推荐,泡利撰写有关相对论的长达200页的综述文章。

在慕尼黑期间,研究反常塞曼效应。

在哥本哈根期间,研究原子结构问题。

1924年,提出应有第四个量子数来表示电子的自旋,其数值为+1/2或−1/2。

后来发现,这两个数值代表费米子自旋的两种可能的方向。

1925年提出不相容原理(后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),即一个原子内不能有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状态,也即是该原子内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。

该原理将量子论和已观察到的原子特性相联系起来,可以解释原子内部的电子分布和元素周期表,也成为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重要内容,因此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为了解释β衰变时能量和动量丧失的困惑问题,他于1931年提出设想:β衰变过程在发射电子的同时还产生了质量极微小的中性粒子。

后来,费米命名其为中微子,并在1956年被实验观测所证实。

泡利还在量子场论、固体物理学等方面做了很多重要工作。

在哲学方面也有浓厚兴趣,对于科学创造的潜意识、分析心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哲学都有独到研究。

上一篇:菲利普·莱纳德

下一篇:德谟克利特

版权声明:

本文关于历史人物《沃尔夫冈·泡利》整理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456gushi.com/renwu/53299.html

沃尔夫冈·泡利的故事